智能赋能流体力学暨第二届流体力学智能化研讨会于2020年11月7日至9日在西北工业大学长安校区南山苑国际学术交流中心成功召开。此次会议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数理学部主办,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学院,翼型叶栅空气动力学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流体力学智能化国际联合研究所共同承办,《Acta Mechanica Sinica》协办。论坛邀请到西北工业大学极端力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郑晓静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数理学部孟庆国副主任,张攀峰处长,以及来自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7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论坛。学校及西安其他兄弟院校40余位师生代表参加了会议。
党委副书记万小朋教授在开幕致辞中热情欢迎各位专家共聚南山,研讨流体力学智能化问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数理学部孟庆国副主任、航空学院院长邓子辰教授以及翼型叶栅空气动力学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主任韩忠华教授分别代表主办单位和承办单位致辞。开幕式由本次会议主席航空学院副院长张伟伟教授主持。
本届智能赋能流体力学学术研讨会共有17个特邀报告。8日上午开幕式之后,新加坡国立大学舒昌教授、弗吉尼亚理工大学肖恒副教授通过视频连线方式介绍了人工智能在流体力学问题中的最新研究进展。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周裕教授介绍了人工智能控制湍流的新进展。北京大学李存标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刘应征教授、西北工业大学张伟伟教授分别对高超声速边界层气动热防护问题、事件驱动的FPGA-PIV流场测量技术与实验数据驱动的数值模拟问题以及高雷诺数湍流模型的机器学习方法进行大会报告。
8日下午,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的Bernd R.Noack教授、国防科技创新研究院张来平研究员、复旦大学孙刚教授、清华大学肖志祥研究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潘翀教授、电子科技大学汪文勇教授、中科院力学所王一伟研究员和浙江大学夏振华教授分别对人工智能在湍流控制中的最新研究进展、基于机器学习的非结构网格生成及鱼体受控自主游动数值模拟、基于智能化方法的大型客机气动优化、基于数据驱动的四方程转捩湍流一体化模式、智能化实验流体力学测试方法、人工智能技术在气动领域的应用、融合物理模型的神经网络应用和从已知雷诺应力场求解平均流场等主题和与会专家进行了交流汇报。
9日上午,上海交通大学徐辉副教授、中科院力学所杨晓雷研究员和西安交通大学陈刚教授分别对流动控制及流场信息重建的智能方法、基于机器学习发展分离流的大涡模拟壁模型、基于混合结构和对抗式训练的深度学习流场响应预测技术等主题进行了大会报告。
本次论坛还就工业设计部门对流体力学智能化的需求进行了专题研讨。来自中船重工集团,军事科学院,中航工业集团,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中国商飞等20余位气动专业总师/专家从设计部门需求的角度对智能流体力学解决型号设计中难题进行了展望并对目前发展的局限性进行了热烈充分的讨论。与会嘉宾还对智能流体力学发展方向进行了深入的研讨,对该方向未来的发展建言献策。
此次会议还通过网络进行了同步直播,得到了全国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直播平台关注人数超过3万。
为期两天的智能赋能流体力学学术会议圆满完成了会议日程。会场气氛热烈,特邀代表报告精彩,参会学者发言踊跃、热情高涨。线上直播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参会学者围绕人工智能技术与流体力学问题交叉融合的关键科学问题展开了深入的学术研讨,交流了国内外智能流体力学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智能流体力学的研究难点和发展趋势进行展望。本次会议促进了国内外学者在智能流体力学方面的交流,推动了智能流体力学的发展,为未来攻克流体力学领域悬而未决的科学问题和工程设计中的难题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撰稿:叶坤、高传强;摄影记者:郭友军;审核:张伟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