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固体力学领域国际知名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lasticity》在线发表了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学院/极端力学研究院索涛教授和李建国副教授有关面心立方结构(face centered cubic,FCC)高熵合金(high entropy alloy,HEA)中反常绝热剪切失稳行为微观软化机理的最新研究进展,论文题目为“Adiabatic shear localization induced by dynamic recrystallization in an FCC high entropy allo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lasticity. 2023, 162: 103550, https://doi.org/10.1016/j.ijplas.2023.103550)。
绝热剪切带(adiabatic shear band,ASB)是金属材料在冲击载荷作用下一种特殊的局域化变形失效形式。根据传统理论,绝热剪切失稳行为常见于具有高强度、高温度敏感性、低应变硬化率和应变率敏感性的金属材料,因此普遍认为表现出低屈服强度、高应变硬化能力和率敏感性的FCC结构HEA中很难形成ASB。特别是在低温或动态条件下,FCC结构HEA变形时的孪生、相变等协同作用使其加工硬化能力增强,更不易发生局部塑性失稳行为。已有研究结果表明,即便动态强制剪切应变高达7时FCC结构HEA也依然具有极其优异的抗局部剪切变形能力。然而,索涛教授团队在针对单相FCC结构Al0.1CoCrFeNi高熵合金低温动态力学性能开展研究时发现:该合金中沿ASB内扩展的裂纹是其最终失效的主要原因;与室温下动态单轴压缩力学行为对比,低温下该合金的加工硬化能力更强,但室温下冲击并未形成ASB,如何理解低温动载下这种反常的绝热剪切失效行为成为一大难点。
图1. FCC结构Al0.1CoCrFeNi HEA在室温及低温动态单轴压缩时测得真实应力-应变曲线;动态加载过程中形成大量动态再结晶晶粒,离散分布的DRX软点易诱发局部剪切变形开启,进而发生失稳形成ASB。
为了揭示FCC结构HEA中ASB的形成机理,系统的微观结构表征发现:在低温动态变形的初始阶段,高密度的孪晶容易被激活。随着塑性应变的增加,位错与孪晶界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导致大量动态再结晶(dynamic recystallization,DRX)区域的形成。相比于周围大塑性变形晶粒,这些不含任何缺陷的DRX晶粒的强度要低得多,成为随后塑性变形过程中诱发局部剪切变形开启的软化点。为了以进一步理解离散分布的DRX软点如何诱导局部剪切变形及失稳的发生,索涛教授团队通过低温预冲击加载方式在样品中引入一定量的DRX软区,在二次冲击时结合数字图片相关(DIC)技术清晰地显示了离散分布的DRX软点(下图中红色箭头标注的位置)优先变形,并诱导局部剪切变形开启,最终发生热塑性失稳的全过程。该项研究工作充分地认清了动载下抗剪切失稳能力优异的金属中ASB起始和演化的过程,并对DRX软化失稳机理进行了具体阐释,为深入理解FCC结构金属中ASB的形成机理提供了新的认识。
图2. 动态预变形至真实应变分别为50%(含DRX)和30%(不含DRX),二次动态压缩时采用DIC技术测取样品表面全场应变的演化过程。
该论文的第一作者为西工大航空学院博士研究生蒋坤,通讯作者为索涛教授和李建国副教授。论文的第一发表单位为西北工业大学。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